翻译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有标准和流程,在具体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有效的保证翻译的质量哪?译联翻译公司根据多年的翻译经验,把翻译行业中名家前辈在翻译方面的总结整理出来,供您参考。
很明显,做任何事情“过”和“不及”都不是不行的,“恰到好处”才可以。当然,做到很难。在翻译工作中,应该翻译成什么样,这个问题我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现在想来还是说得不够明白,因为虽然给了“正面”的样本,但只是从欧化译文的“不及”一个角度从“反面”说明了
不应该翻译成什么样,并没有从“过”这个角度讲这个问题。
本文所说的翻译是狭义的翻译,即“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 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传达的准确程度要达到英汉词典里面对英文语汇的中文解释或者翻译。二者区别在于翻译涉及的是句子、段落和篇章,而词典涉及的是单词、词组和更大一些的语汇单位(比如习惯用语、谚语、俗语)。当然,这里是就意思的准确性而言的,并非是说翻译的时候把每个词的词典释义写上就万事大吉了。正相反,我认为译文应该是优秀的汉语书面语:它以经过提炼的普通话为基础,把口头无法有效表达的意思用接近口语、朗朗上口的书面方式表达出来,并符合书面语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的特点,同时吸收传统书面语的养分。
为明确起见,除了说明本文的讨论主题之外,还需要排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的以下三种情况:
●编译(按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在译文中对原文意思进行大幅度改动)
●演绎(按委托方的具体要求,以原文为素材用译入语言进行原创)
●充分授权(虽未明确具体要求,但委托方已经充分授权译员酌情处理)
一般来说,翻译工作者所遇到的工作都属于我所说的“狭义“翻译。如果用严复的“信达雅”来衡量译文,翻译中“过”是“信”而非“达“的问题,因为无”信“而达“不是翻译,而是“译者”以原文为素材进行的演绎或者编译。评判”信“与否,标准是看译文的意思跟原文一不一样,一样的为”信”,不一样的为“不信”。
在翻译的时候,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原文作者已经清楚、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若原文确实不清楚,那么译者应该直接或间接与原文作者沟通,以便澄清原文所有不明晰的地方。但是,译者不能越俎代庖、自搞一套,擅改原文已经说得清清楚楚的意思。译者自己“另起炉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较差,不能透彻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只好根据原文里面自以为读懂的意思,在译文里添油加醋地演绎一番。好的情况是自圆其说,坏的情况是驴唇不对马嘴。另一种是译者原本看得懂原文,但懒得去深究,而且觉得自己比原作者更高明,忍不住要“给圣人代言”,于是硬把自己的想法、幻想、思想甚至偏见等等“私货”夹带进译文。前者是能力不足,尚可饶恕;后者是态度不严谨,实在可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