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做为一项高度复杂的双语转换活动,要求译员时刻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同步性。20世纪90年代,DanileGile提出同传的多任务处理模型,认为同声传译=听和分析+记忆+产出+协调。在信息接收一理解一转换一表达的系列步骤中,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记忆的帮助,同传将无从实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声传译所需的记忆技能,有效提高记忆能力,我们不妨从口译记忆的类别与功能开始谈起。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记忆是信息处理模型的核心部分,没有记忆的结合和统一的力量,人类的意识将无从存在。记忆的功能实现于不同的记忆结构之中,记忆结构是信息处理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记忆结构来编码、储存和提取。
尽管人们对其称呼不尽相同,但通常而言,记忆系统一般被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以及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与口译任务中译员对源语信息的听辨有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与译员对源语的内容、关键词、数字等重要信息的储存有关,其中长时记忆还与译员的译前准备以及对B语的学习密切相关。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记录器,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为人类接收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其作用在于保存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信息,以待短时记忆来进行处理。这个保存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信息的过程就是选择有关信息的过程,称为选择性感知或注意。被注意到的信息会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没有被注意到的则会立即丧失。
在同传工作中,感觉记忆稍纵即逝,很少能被译员觉察。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指信息容量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持续5-20 秒,但是最长不会超过1分钟。
短时记忆的作用是将经过感觉记录器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短时记忆信息维持的时间极短,如不加以保持,记忆信息就会迅速消失,故此译员在口译工作中绝大部分场合要借助笔记来进行记录信息;短时记忆的容量甚小,其同步处理的最大记忆单位为7±2个模块。
研究表明,译员可以通过“组块”把旧有信息组成更大的信息单位,以达到扩充信息容量的目的,在有限时间内记忆更多信息。由于同传时译员的短时记忆常处于最大压力之下,为避免信息堆积过多导致大脑崩溃影响产出,译员必须采取迅速适应、合理预测、适当重复、瞬时提取等策略,为短时记忆减负。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记忆(permanentmemory),分为一般知识和个人经验。长时记忆保存了译员过去的、非短时记忆之内的信息。一旦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被激活便可用来理解新的信息,而新的信息则会继续添加到人们的信息库之中。
在同传工作中,译员不是简单地单独使用长时记忆或短时记忆,而是将两种记忆进行有机结合。从长期来看,单次同传工作结束以后,译员短时记忆储存的部分信息将会储存于译员的长时记忆之中,在以后的口译工作中,如有需要,这些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将被激活,以帮助译员减轻记忆负担,顺利进行口译工作。
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在同传与交传中的作用也有不同,一般而言,相对于交传,同传对短时记忆的依赖性更高。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对同传中工作记忆的研究,认为工作记忆与同传译员的表现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