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的尺度,有了一个好的翻译标准就能指出什么样的单文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什么样的译文是低劣甚至不合格的。这样,就能对翻译工作者提出努力的方向,并且保证翻译质量。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翻译行业经常讨论并十分关注又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课题。
过去的翻译标准:早在19实际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现在从事翻译的人影响很大。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雅”是指 “古雅”,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而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至于“信”和“达”,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
目前我国通用的翻译标准,准确(或叫忠实)和通顺(或叫流畅),实际上是“信”与“达”的翻版。
另外,在文学翻译上曾有人提出“传神”和“入化”的翻译标准。
“传神”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入化”是钱钟书提出来的。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想译文,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不像经过翻译似的。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建议,但一直未被人重视,认为这是不切实际要求过高的翻译标准,从而未被公认。
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翻译标准,但实际上也都没有脱离信和达的范畴,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前的翻译标准,忠实(信)和通顺(达),与严复的“信达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在实践中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