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翻译的规律,提高翻译质量,就有必要先探讨一下翻译的原则,普遍认为翻译的原则有三:分别是:传意性、可接受性及相似性,这三个原则也可称之为翻译三要素。
什么是传意性哪?
正如尤金奈达指出的:“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看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因此,不失原意即传意性就是翻译的重要原则。任何翻译如果不能把原意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懂得原文的含义,那就失去了翻泽的意义,也就不成其为翻译了。是不是把一句话中每一个词都译出来就达到了传意性?未必尽然,这要看译文给读者的感受是否和原文相同。任何用语言表达的信息都有意思和形式两个方面。这里所谓“形式”是指用词、结构和比喻等。由于两种语言(原语和译语)表达方式不同,例如英文翻译中文,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意思,却用了不同形式,而相同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可接受性?
翻译时把意思表达出来,保存了原意即注意了传意性,实际上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则要看信息接受人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可接受性如何。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否完全理解,译文是否明白易懂。可接受性高低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因而可接受性也是翻译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如果一篇翻译的可接受性不好,轻则会使人读起来觉得别扭,不舒服,不像是本国人说的话,重则使人费解,莫名其妙,以至于完全看不懂,不知所云。这样的译文读者不明白,很费解,看不下去甚至根本不想看,那么,语言再忠实,传意性再好也是没有用处的。译文看不懂就意味着可接受性最差,达不到翻译的目的,译了和没有译差不多。
什么是相似性?
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相似性, 即译文应力求与原文相似。有人觉得翻译应该与原文相同,“相似”的提法是否降低了标准?的确,翻译有时会出现译文与原文在某方面(如意义)相同的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做到相似。这固然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习惯不同,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也往往造成译文达不到与原文完全相同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