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行业中国,翻译的译文应该忠于原文,即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进行篡改、歪曲、滑译、阀割或随意增减。这里所讲的忠于原文,不仅是指内容本身,而且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同时包括时代风格和语体风格等。
译者不仅要如实翻译出原作的内容、思想、观点和立场等,而且还要如实反映出原作的风格,决不可译者以其自己的嗜好和偏爱而改变原文的风格。
比如,原作是严肃的论文或正式文件,译成通俗口语体的译文,接受心理上就会削弱读者对原文所表达含义的理解:原文如果是文雅之作,就不可译成粗俗的译作:原作是东方色彩之作,就不可译成具有西方色彩的翻译之作,原作是用古文写的,就不可译成现代文,反之,现代文的原作,就不可译成古文文体。
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实事求是地讲,要百分之百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不可能的。忠于原文是翻译标准的首要一点,是翻译过程和评价译作水平的尺度,是译者致力于做到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前面提到的当代翻译界所侧重论述的很多方面的问题。以民族语言之同的差异为例,如何把握住原文的内涵,同时又要考虑到译入语的风范,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所接受,这是一个较为辣手的问题。英语与中文的俗语之间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汉语中常讲的“心里揣只兔子”(形容忐忑不安),如果详成:have a rabbit in theheant,英美人就会费解,按照英语的习惯,应该译成“have butrtlies in the stomach”。反之,把这句英语俗语译成“胃里有些蝴蝶”,中国人也会感到费解。